62噸普賢銅像搬上萬年寺成千年之謎:或就地煉銅
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白象銅像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,是研究四川宋代冶金史、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。
該銅像不但以驚人的重量聞名于世,而且雕鑄十分精致,銅像整體比例勻稱和諧,花冠雕鏤雅致,衣紋線條貼體流暢,神態(tài)安詳,平穩(wěn)地趺坐于蓮花寶座之上。六牙白象造型生動,比真象還要高大壯美,重達62噸,為國內所罕見,顯示了宋代四川冶鑄工藝的精湛水平,是我國佛教藝術中的珍品之一。1961年3月4日,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。
普賢銅像鑄造于北宋
普賢騎白象銅像在峨眉山萬年寺內。該寺位于觀心嶺下,海拔1020米,歷史悠久,規(guī)模宏大。關于它的鑄造年代,南宋僧人志磐《佛祖統(tǒng)紀》記載:“太平興國五年正月……敕內侍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,高二丈,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賢寺之白水,建大閣以覆之。”
蔣超《峨眉山志·高僧》記載:宋,高僧茂真居白水寺,太平興國五年二月,奉詔入朝,太宗賜詩美之,館于景德寺。舒王元珍(宋太宗妃子)以夢兆諭真,真曰:“當有儲嗣。”果育仁宗。既歸,重興峨山六寺,后遣張仁贊赍黃金三千兩,于成都鑄普賢大士像,高二丈六尺,到今供養(yǎng)。
史書均記載,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鑄于宋代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,而且把鑄造的時間、地點、主持人都講得清清楚楚。
據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胡昭曦考證: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應鑄于北宋興國五年到大中祥符五年(1012)之間。這一分析是正確的。宋太宗于太平興國五年賜黃金三千兩鑄造普賢銅像,應該有一個設計、備辦銅料、邀請良工巧匠鑄造的過程。
銅像為各地分別鑄造
據有關分析研究,白蓮臺以上為黃銅,六牙白象為青銅,分塊鑄成。每塊均鑄子母扣,施以鉚釘,然后再用銅汁焊縫。象腳分段鑄造,象腹、蓮臺、普賢像內中空,以置佛經。象肩內有銅制井字形扯架,寬約6寸,厚約2尺。為了支撐象鼻,鼻內安有銅條4根,直徑1寸。銅像的大部分鑄件估計是在峨眉當地鑄造,而其精致部分(如普賢菩薩頭上的花冠)則在成都鑄造。
問題是,萬年寺山高缺水,蹬道崎嶇且曲折險峻,當時既無公路汽車,亦無索道起重機之類的現(xiàn)代機械,到今也只有石徑小路相通,那些銅鐵大鑄件是怎樣運上去的呢?在當時的工藝水平下,運上山后又如何能焊接得渾然一體,天衣無縫?畢竟整個銅像的構建重達62噸。
就地煉銅鑄造龐大佛像?
萬年寺附近一里許,有地名“銅廠溝”,曾辦過銅廠。而且,萬年寺附近地區(qū)有銅礦,并有冶銅歷史,1958年所謂的“大躍進”運動中就曾用土高爐煉出了銅。
據鑒定,這里的銅礦是一種“雞窩礦”,比煉鋼鐵還容易,所以有人推測,北宋時期的工匠們,為了避免山高路遙,運輸不便之苦,可能就地煉銅來鑄造佛像。再說,“后遣張仁贊”也好,“敕內侍張仁贊”也好,都著重于表述朝廷的決定。張仁贊來四川后,從實際出發(fā),改變一下鑄造地點,既省工省時又省事,也未嘗不可。
而且,此說還有一佐證,民國年間劉君澤《峨眉伽藍記》說:在普賢銅像鑄成后五百年,為(明朝)嘉靖甲午,有別傳和尚者,構造伽藍,曰佛牙殿,鑄銅佛像三個,銅鐘二個,今并存(萬年寺)毗盧殿。也就是說,事隔五百年,又有一位高僧在萬年寺鑄造銅鐘、銅像,而且,他所鑄造的三尊銅佛像今天仍立于萬年寺后殿,其規(guī)模不亞于普賢騎白象銅像。這是不是緣于萬年寺一帶有煉銅之便?
于是,62噸重普賢銅像是如何搬上萬年寺的,成為一個千年之謎。
相關資訊
同類文章排行
- 【金蝸?!刻m花筆筒
- 【金蝸?!魁埍巯銧t
- 銅爐收藏,入門當選宣德爐
- 古代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
- 公元前七世紀青銅戰(zhàn)車亮相沈陽 為意大利國寶文物
- 【金蝸牛】雙羊燭臺
- 【金蝸?!繋私饨鹞伵5袼芩囆g品的由來(二)
- 【金蝸?!縿游锢锏南槿穑ǘ?/a>
- 動物里的祥瑞(一)